校园掠影
学校始终遵循“明德敬业,正己立人”的兴学校训,秉承“人人发展、个个优秀”的办学理念,文理并重,外语特色闻名遐迩;品学兼优,莘莘学子尽展风采。连续十四年夺得江西省英语能力竞赛团体冠军;多次囊括江西省初中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竞赛团体冠军,涂思铭、龚莹、侯庆琳、罗佳辰等同学分别获全国高中数学、生物、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
自2002年学校整体搬至桃苑新址以来,南昌外国语学校人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办学理念,坚持走特色教育之路,育充分发展之才,行进在南昌市乃至江西省基础教育的前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2]
南昌外国语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70年的南昌市二十二中,1994年,经南昌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南昌外国语学校。2002年学校整体搬迁至素有南昌“外滩”之称的抚河之滨——桃苑小区。系江西省第一所公办外国语学校、全国外语学校工作研究会理事成员校、全国外语实验学校、国家“出国人员选拨基地”、江西省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实验学校、全国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试验学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2005年11月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具有高校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学校”,2006年10月被评为“全国合格外国语学校”,2008年3月被南昌市教育局评为“人民满意的学校”。
南昌外国语学校新校区校园占地面积60余亩,建筑面积42631 m,总投资达 1亿余元,是一所环境优美、设计国际一流、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拥有天像馆、生态馆、多媒体教学系统、广播演播系统、风雨球场、全塑胶标准跑道运动场的全新现代化外国语特色学校。
南昌外国语学校拥有江西最优秀的教师队伍。发展科技靠教育,搞好教育靠优秀的教师队伍。十年来,他们始终把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放在第一位,不间断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岗位练兵活动,并外出取经,开阔视野。学校先后有八位教师在全国英语、语文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实现了江西省金牌零的突破。2003年有6位教师在南昌市第四届“园丁杯”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数十位教师承接国家和省市级研究课题,发表论文数以百计。长年聘请外籍教师,现有四位专职外籍教师在校任教。陆续安排四十余位教师前往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进修学习,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课程,为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还充分发挥外语学校外语特色教育教学优势,注重对外教育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国的学校建立友好协作关系,互派师生访问交流。学校先后聘任英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国的外籍教师,并开设了日语、西班牙、法语等“二外”课程,搭建了多语种学习新平台,拓宽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新渠道,开辟了外语特色教育新途径,进行融入国际教育一体化的新探索。
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新雄,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智勇,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省人大副主任漆权,省政府副省长孙刚,省教工委书记、教育厅长虞国庆,省教工委副书记、副厅长李小南,省教工委副书记史蓉蓉,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占铭等领导曾多次视察学校,对学校的办学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南昌外国语学校办学四十余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全国高校特别是外语类重点高校输送了许多优秀毕业生,得到社会和高校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学校在办学制度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师资培训、校本课程建设、创建学习型学校等方面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使学校迅速成长,并为走上可持续发展特色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向未来,学校继续保持发展和创新的良好势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锐意创新教学方式,为江西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培养更多更好、志存高远、基础扎实、文理并重、特长明显、素质全面、善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校园掠影2005年,迁入新址后的首届毕业生高考旗开得胜,在全市重点中学中该校理科优秀率、一本上线率、二本上线率、文科一本上线率、二本上线率等五项指标均名列全市第一,牛田苗等4人录取清华、北大。2006年,该校获教育部推荐保送生资格,当年经保送进入全国重点大学的人数占全省保送生总人数的70%,大幅超额完成高考一本、二本指标,一本完成率列全市重点中学第一名。2007年,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高考一本、二本指标,一本完成率继续列全市重点中学之首,超额达70%,毛晟等5人录取清华北大。随后几年,稳中有进,2009年,傅雪晴以678分获全省理科第七名,有5人录取清华北大;2011年,胡樾获南昌市高考理科状元、江西省高考理科应届生第一名,录取香港大学,胡媛等6人录取清华北大;2012年,131人提前被清华北大等全国高校保送录取,其中清华大学1人、北京大学3人、浙江大学18人。迄至2013年三月底,学校2013届高三毕业班有135人提前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其中北大3人,浙江大学23人。
学校曾连续三届获南昌市教育局校长三年任期目标管理工作一等奖,先后获国家级语文文字规范化学校、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西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先进单位、南昌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南昌市五四红旗标兵团委、南昌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办学思想:
文理并重、加强外语、全面发展
兴学校训:
明德敬业、正己立人
办学理念:
人人发展、个个优秀
办学出发点和立足点:
要求从领导做起,推及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做到品德好、业务精、成绩优、作风正
罗明华(书记):罗明华,女,1954年10月18日出生,1971年11月参加工作,江西南昌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9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南昌外国语学校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学校党务、团委、少先队、计划生育及老干部工作等。
周戏庚周戏庚(校长)周戏庚,男,江西省南昌市人。曾任南昌市八一中学校长,将于2013年年初继任南昌市外国语学校校长王秀英同志的职务。负责学校全面工作,具体负责办公室、总务处、综治办、人事、财务、外事工作等。
乔南新(副校长):乔南新,男,1956年7月出生,1976年7月参加工作,江西波阳人,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南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具体负责学校教务处、科教处、高中部各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等。
周晓红(副校长),女,1963年9月10日出生,1983年7月参加工作,江西安义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南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具体负责学校政教处、培训中心、初中部各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等。
开个听证订校规 学生更易接受更能自律
2013年11月1日下午,南昌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家长纷纷从单位请假赶去学校参加一个特殊而重要的会议。之所以说特殊,因为该会议是一场关于出台“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规定”的听证会;而家长认为该会议重要,是因为孩子用手机的问题早已成为他们的一个“心病”。
调查显示八成学生用手机 现场各方观点激烈交锋
校园掠影据了解,在开听证会前,学校曾向全校初、高中学生及家长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校81.2%的孩子有手机,其中14%的学生表示常用手机上网聊天,20.9%称会用来学习,还有7.1%坦承常用于玩游戏,还有58%的学生称用于其他方面。根据调查结果,学校初拟了八条《关于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规定》,内容涉及不使用价格过高的智能手机、不开通WIFI网络、与家长分享话费单、进校关机、不得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
一“机”激起千层浪。手机“八条规定”在听证会现场公布后,一场激烈的大讨论迅速展开。关于手机使用的问题,不仅老师、学生、家长三方意见不一,各方内部也有不同声音。
“学校就该硬性规定学生不能有手机。”家长谈女士态度鲜明:“不强制,孩子不可能会自觉合理使用手机。”谈女士的孩子读高一,也有手机。“当初不想给他买,但他说其他同学都有,就整天吵着要买。”谈女士认为,只有学校强制营造一个学生都不用手机的氛围,孩子才能“听话”。但是,也有家长认为不能一概而论,不强烈反对孩子用手机的家长,多是出于联系方便的考虑。一名学生的母亲就说,现在孩子身上没手机,自己上班都不踏实。学生家长陈先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说孩子,我们成年人刚使用一种新产品时也会因为新鲜感沉溺好几天,我认为关键是如何帮助孩子健康度过使用手机的兴奋期。”
老师们也各有意见。该校高二(11)班老师江继群认为,从长远看,学生用手机是必然的。“自觉的学生不需要管也不会让手机影响学习,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一名初中班主任则也强烈建议学校不要让学生带手机,“初中生自控能力差,校内多处装了公用电话,他们也不一定非要用手机才能与家长联系。”
发言的学生当中,大多认为他们使用手机有正当理由,例如查字典、上网查资料、上课拍笔记等。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大胆站起来反驳:“你们都说用手机是为了学习,但实际上你们有多少人将手机真正用到学习上?据我观察,大多数同学就是拿手机上网玩游戏或聊天。我认为这是你们的借口。”
校方将根据意见出台规定 听证能让学生更自律
听证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不同观点的交锋、碰撞一刻也没有停止。如此众说纷纭,学校能否出台真正有益又“服众”的规定?对此,南昌外国语学校校长周戏庚表示“没难度”。“我不反对学生带手机,也不完全反对学生使用手机。”周戏庚表示,听证会上的激烈讨论是他希望看到的,在学生使用手机问题上不能单方强势出台反对意见,而是需要正确引导。“归根结底,我觉得能把握‘在学校上课不用手机、在家中有节制地使用手机、少用甚至不用贵的手机’这三个大方向,手机就不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我们会根据多方意见尽可能制订既人性化又有规范的规定,在11月中下旬出台大家共同认可的意见。”
该校政教处主任万瑛表示,以公开听证的形式,让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出台相关规定的意见讨论中来,也能让学生在听取多方意见后,在自我反省中学会自律。“家长或老师一方提出意见,学生会认为那只是‘一家之言’,但如果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后形成的意见,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万瑛告诉记者,2013年4月份,学校曾经也在学生中展开过一场“校服大讨论”。“许多学生不愿意穿校服,有的反映校服样式不好看,有的觉得校服口袋太浅容易掉东西。于是我们在进行‘校服大讨论’后重新设计了一套更受学生欢迎的校服供同学们自愿购买,现在学生穿校服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周戏庚也告诉记者,以后制订涉及对学生提出要求的规定,学校都会积极采取听证等比较民主的方式进行。[3]
教师资质高责任心强,学员们学习也非常认真,环境也挺好的
~~记得第一年进去南昌外国语学校的时候上厕所还要跑到外头去,后来装修过,条件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