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学校大全南昌高中大全南昌莲塘第二中学

南昌莲塘第二中学

  • 地址:南昌县莲塘镇斗柏路528号
  • 电话:0791-5996404
  • 邮编:330200
  • 网站:
  • 附近地标:莲塘
点击查看“南昌莲塘第二中学”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基本内容

南昌县莲塘第二中学始创于1968年,原系南昌市第一中学迁农村的一部分,落脚于莲塘镇西面柏岗山,命名为“莲垦良种场五七中学”,1971年又改名为“南昌县农牧五七中学”,1972年再次改名为“南昌县教育学校”,直至1973年,才正式定名为“南昌县莲塘第二中学”。1979年将莲垦中学学校初中部并入后,遂建成初、高中并重的县属普通完全中学。2009年晋升为江西省重点中学。
  莲塘二中,交通便利,南昌市203,218,519,527,515路公交车可直达。学校占地135亩,现有74个教学班,251个教职工,4000多个学生,拥有先进的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琴房、舞蹈房、画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学校四季鲜花盛开,环境优雅,是南昌市首批绿色学校、南昌市特色教育学校、江西省青少年学生读书教育活动先进单位、江西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全国青少年棋院、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课题研究实验基地。
  建校四十多年来,已为社会输送了2万多个合格初、高中毕业生,特别是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学校累计有800多人次获得全国、省、市学科竞赛奖,3000多人被高等院校录取,其中袁伟、雷鸣、龚良儿等20多人现已获博士学位。
  近年来,学校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共筹集近3000万元社会资金,先后兴建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学大楼、校园文化广场,装备了微机房和多媒体教室,逐步完善了硬件设施。
  进入新世纪,学校八次荣获省体育运动和“三棋”竞争团体一,二,三名,87人次获省市体育运动会和“三棋”竞赛前六名,123位体育特长生、207位音乐和美术特长生被北京体育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录取;先后有4人高考总成绩列全县普通中学第一,有1200多人被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录取。目前,学校全体教职工正在以蔡厚志同志为班长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和衷共济,向着更高、更好的目标迈进。
   莲塘第二中学发展简史


南昌县莲塘二中始创于1968年,原系南昌市第一中学下迁农村的一部分,落脚于莲塘镇西面柏岗山,命名为“莲垦‘五七’中学”,校园面积9公顷。1969年改名为“莲垦良种场‘五七’中学”,1971年又改名为“南昌县农牧‘五七’中学”,1972年再次改名为“南昌县教育学校”,直至1973年,才正式定名为“南昌县莲塘第二中学”。

学校创办时只有10个教学班,教职工33人。1979年随莲塘一中被定为重点中学并恢复高中。之后,莲垦学校初中部并入本校,遂建成初、高中并重的县属普通完全中学。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校园占地9公顷,建筑面积4.03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5277人,74个教学班,拥有教职工222人,中共党员55名。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蔡厚志。

校舍

学校创办时,由政府投资,建有两栋两层砖混结构教学大楼和一栋平房教室,共计20间。办公室一栋12间,师生宿舍各二栋,厨房大礼堂各一栋,建筑总面积计6265平方米。1978年,新增厨房一个,校办公厂一间。1981年,兴建1栋三层教学大楼12间教室,教工宿舍楼1栋共12套,自来水塔一座,容量50平方米。1983年再建一栋三层教学大楼12间教室(后用于勤工俭学工厂,创办南昌县职业高级中学,1990年职高另办后归还)。1988年,在原水泥篮球场兴建一栋五层教育科技综合大楼。1990年、1994年和2000年学校采取教师集资学校补贴方式,先后改建了五栋教工平房宿舍,五栋砖混结构三至六层宿舍楼120套,使交工宿舍达到8栋。基本解决了教职工的居住问题。

1998年,改建旧礼堂和厨房成钢混结构学生食堂,采用微机管理。

2002年至2004年,学校锐意改革,创新发展,吸纳社会资金近3000万元,先后改扩建了一栋有70间标准教室的六层教学大楼和三栋可容纳3600人住宿的学生公寓。同时,新建了学生第二食堂,全面平整了校园场地,铺设了水泥路面和地下电缆线路,增建了花坛绿地,进一步绿化、美化、亮化了校园环境。

教育教学

1. 德育工作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提出“以德育工作为首位,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的办学思路,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执行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把“两史一情”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健全并强化了以党、政、工、团为核心,以政治课教师、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工作队伍,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强调在养成教育上下功夫,狠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国旗法”的宣传与实施。

2. 学制变更和课程设置

学校自创办以来,均系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初中部,1978年秋之前为二年制,此后为三年制。高中部,1983年秋之前为二年制,此后为三年制。

开设的课程:1978年秋之前,初中开设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和农基课,1978年秋至1983年,上述课程除农基外,增开了生物(含生理卫生)课。高中阶段:高一年级开设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欣赏等课程;高二以后分文理科授课,文科开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理科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学校还创办体育、艺术特色班,特色班除开设正常文化课外,还开设绘画、音乐、足球、篮球、举重、短跑等课程,成为南昌县教育的一大亮点。

此外,全校各年级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均安排课外活动课,(课余兴趣小组)。自1995始,增设了电脑操作课,理化生实验课和英语听力课等。

3. 教学大纲和教材

学校创办初期,执行的是原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使用省编“二二”制教材。1979年至1983年夏,使用全国编“三二”制教材。1983年9月份开始执行原国家教委制定的教育大纲,初中生使用九年义务教育课本,高中生使用全日制高级中学(必修)教材,一直沿用至今。

4. 教学设施设备

建校初期,教学设备十分简陋,理化生实验仪器及体育器材均存放于一周不足20平方米的库房,大多数实验无法正常运行,教师们往往自制或采摘实物作演示。1983年,市、县教育部门拨款一部分,校自筹资金一部分,利用空置平房建成物理仪器室、生化仪器标本室各一间,使大小仪器设备增至1362件,价值8735.5元。

图书阅览室自1974年开设,藏书731册,设专人管理,面向师生开放。此后,学校不断追加投入,直至现在,图书资料已有2万册,杂志200种,报刊75种。

1989年,教育科技综合大楼竣工,建成物理实验室2间,化学实验室2间,生物实验室1间,均配有实验准备室1间,仪器存放室1间。2000年,建成一座多媒体语音室,1996—2000年,自购电脑150台,建成计算机房2间,使信息技术课得以顺利开设。2003年,建成多媒体教室1间。

1999年,学校赤资50万元,建成琴房、舞蹈房、画室各一间,成立艺术部。

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基本齐全,1974年由市体委拨款1000元,师生齐努力,建成4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自制单双杠、篮球架、并宾乒乓球台等。2004年夏,学校自筹资金50万元,重新平整了运动场,拟建成6条跑道400米标准运动场,增设篮球场4个。

5.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自创办以来,强调在认真落实“三全”教育的同时,切实传授文化教学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严格按教学规律办事,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试大纲实施教学。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试大纲实施教学。从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复习、辅导、考试”六大环节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把教学的正轨,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自强”的能力。在加强课外活动,成立了各学科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其中语文组的“小荷文学社”自1986年创办以来发展至今,这些社团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加了才干,更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一专多能的人才。截止2004年9月,学校累计为高等院校输送了3000余名优秀学子,姚武、雷鸣、龚良儿等2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其中有刘志军同学获全国竞赛一等奖。

1993年3月,学校原办公室主任、37岁的蔡厚志同志经过激烈的竞争,聘为校长。从此,学校秉着“德育为先,素质为上,队伍为本,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的原则,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定并实施了“一流水准,双轮并进,三法同步,四课协调,五育齐上”兴校方略。一流水准:建设思想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江西省示范性名校;双轮并进:常规教学与非常教学相结合,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促进;三法同步:适应素质教育,同步进步教法、学法、考法的改革;四课协调:开足开齐文化必修课、健康教育课、劳动技术课、法制宣传课;五育齐上: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型合格人才。

学校从“形象”工程入手,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塑造干部的“公仆”形象,校党支部向干部提出“自重、自警、自勉”的要求,开展“自省、自律、自查”教育活动,校行政实施了校务公开制度,强化了干部“表率、廉洁、务实、服务”意识,努力建设一支团结协作、勇于进取、锐意改革、充满活力的公仆队伍。

塑造教师的“师表”形象,学校在教师队伍中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民主评议行风”和“创文明校园、树师表形象”等活动,使广大教师自主自觉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模范地尊守职业道德规范。

三是塑造学生的“新人”形象,校团委组织广大同学开展宣誓承诺大会,向学生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十要十不准”,组织学生签订“做文明学生”承诺书。

教学管理

学校坚持制度治校,实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为广大教工提供了公平合理、健康有序的竞争平台。坚持民主治校,定期召开教代会,学校发展规划、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等重大事项均由教代会研究讨论,表决实施,学校先后制定了《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实施方案》、《岗位津贴实施方案》、《班级工作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要求具体、标准量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文件。学校领导成员坚持主管一条线、下列一个年级、蹲居一个教研组、教授一门课、值好一日班。全体教工实行“三挂钩”:学习与考核挂钩,考勤与评比挂钩,业绩与奖金挂钩。确定了“领导能上能下,职称先评后聘,工资可升可降,奖励向一线倾斜”的用人机制和奖励办法。加强班级工作,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切实开好“三会”,做好“两访”,办好“一校”。“三会”即主题班会、家长会、师生座谈会。每班每学期召开2次家长会,通报学生在校表现和学生情况,征求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意见和建议等。每学期召开至少一次师生座谈会,让师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交流思想,互通感情,共同讨论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两访”即家访、信访。班主任要将家访情况作好书面材料,对信访件及时整理交学校,研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和新经验推广的工作。“一校”即开办家长学校。学校定期组织教工到学生家长所在单位,所在乡村宣传家庭育知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了学校形象,提升了学校的声誉。

1999年后,学校进一步完善并发展“从严治校,从严治学”的方针,先后又制定并完善实施了校务公开制、封闭管理制、教师教学质量评议制。校务公开,即从政务上向全体师生公开学校的发展规划、学年工作计划、内部管理制度及半学成果等,从上公开教职工聘任、结构工资及奖励方案,教师教学成绩、班主任班级管理状况,学校重大基建项目支出、食堂店面出租收入和教职工的分房、购房、工资、水电费情况。封闭式管理,即将教学区与生活区进行隔离,每天派两名行政领导值班,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组建教学督察小组,全天侯检查教学区的教学情况;成立校卫队和宿管会,二十四小时值勤、值班,承担学校安全保卫和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教学质量评议制,即领导评议、教师评议、学生评议的“三评”制度,领导评议侧重于教师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教学成绩,教师评议来源于集体备课、全员性公开教学等,学生评议则是全方位、多方面、多角度的。适时、公正的评价促进教师充分了解自己,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初创时的33名“小迁”教师,1973年后随政策落实均返回南昌市。学校采取广泛引进、离校进修、互帮互学、加强教研等一系列措施,扩充并提高师资队伍素质。2004年9月,全校在编在职教师共222人。其中女教师88人。具有本科学历者145人,大专学历者63人,具有高级职称者42人,中级职称者62人。

为顺应新潮流,胜任新工作,研究新工作,研究新课题,创造新成果,学校刻意打造“名师工程”,竭力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近年来,本校先后有蔡厚志同志被评为南昌市学科带头人,杨小毛、付火标、刘国富、万德高等五位同志被评为南昌县学科带头人,赵保国、刘国金、宗任保等共计30多人在市县各类教学评优中获一、二、三等奖,有胡小瑞、丁江、邹结才、闵文华、涂春华、骆国强、李赛平等163名敬业爱岗、关心学生、团结同志、严谨治学、德技又性、馨的教师先后受到各级各类表彰。

特色教育与办学成绩

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更新观念,开拓进取,指定了“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创造性地办学”策略。根据国家对人才和社会对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教师自身素质特点,自1999年9月开始,在高一创设“艺术特色班”,同时扩大1997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在高一兴办“文化样本班”的竞争机制。2002年9月,在初一创办“综合素质实验班”、“寄宿制托管班”,形成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不拘一格降人才”。“综合素质实验班”和“寄宿制托管班”,实行“校中校”封闭式管理,配备有文化班主任和生活班主任。课程除开设了文化必须课外,还有选修课,艺术欣赏、素描、书法、笛子、国际象棋、围棋等。两课的开设,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两类班级自开办以来,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且先后有一百余人在省、市、县各类竞赛中获奖,其中2000级综合素质实验班还获得了南昌县首届中学生国际象棋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2003年,学校还成功承办了“江西省收集中小学生棋类比赛”。

高中部“文化样本班”是学校打造新现象的精品,“特事特办”,其班主任、任棵教师由该班的家长委员会确定,家长可以进入班级听课,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学生有权否决不受普遍欢迎的教师执教。学校与社会的密切配合、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参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终于铸成了学校“样本班”的辉煌。“样本班”2000届学生熊景平和2001届学生周序伟在高考中相继名列全县普通中学立刻个人总分第一,2000-2004年连续三年高考录取率超过90%。

艺术特色班,也是学校的一个两点。1999年以来,学校优化教育资源。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强化艺术教育在整个学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艺辅德,以艺启智,以艺促技,以艺健体,以艺养心,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做大做强艺术教育。学校艺术教育之花香飘满园,涌现了一大批播音、美术、音乐、舞蹈、棋类等方面有特长的苗子,像现任浙江电视台新闻播音员的李慧,获全国首届“园丁杯”美术赛二等奖的冯华,江西省中学生国际象棋比赛第一名的蔡建幸……九九级艺术特色班更是取得了高考录取率100%的优异成绩。

学校在2002年夺得全国中小学生夏令营国际象棋团体比赛第一名,2003年获全省棋类比赛国际象棋第一名。2003年学校中考上400分132人,上重点线率全县排名第三;高考录取345人,完成了县教育局下达指标率全县排名第一。2004年高考再传捷报,本校文科李杰名列全县普通中学第一,理科样本班首次上一本、二本线37人,截止8月20日,共有360人次被全国各类高校录取。由于成绩突出,学校先后被授予“南昌县全面先进单位”和“南昌市五一劳动奖状”、“江西省中学生‘红心永向党’读书活动先进单位”、“江西省职工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全国青少年棋院”等光荣称号。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